王素珠 顧問


      「媽媽!」這一聲,等了三年半。聽到兒子勉力地喊「媽媽」;我秉持著連鸚鵡都會講話,何況是一個人的信念,就是不厭其煩的重複教,終於使兒子在三歲半時,學會叫一聲媽媽。

       為照顧兒子我捨棄銀行的工作,決心陪伴兒子一起走過充滿未知與荊棘的未來。在民國七十幾年每週往返於台北-雲林之間,帶著兒子做早期療育與復健治療。八年;近三千個日子裡,我教會自己孩子學習如何使用肥皂洗澡的日子是八年。八年的時間內教育他學習如何拿牙刷、用牙膏來開始一天的生活,八年的時間來教導他;任何人來家裡時就請不要開門,也讓親朋好友來訪都不得其門而入,但是作為母親的我只想簡單的告訴孩子多注意安全、多照顧自己一點就好,作為母親;我別無所求。有一天;我會老、孩子會長大。有一天;媽媽不在身邊;孩子你自己要照顧好自己。你們什麼也不要掛慮,只在一切事上,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謝之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請求;這樣,天主那超乎各種意想的平安,必要在基督耶穌內固守你們的心思念慮。(斐四:6-7)

      直到孩子就讀嘉義啟智學校高中二年級即將畢業前,擔心他畢業後的安置問題,當時雲林縣內未有任何一所收容機構,更不忍心將孩子遠送至他鄉安置,於是與幾位家長討論、詢問籌設機構的相關問題。但是,縣內部份團體,都以委婉的立場表示可能有困難,另尋其他單位團體來協助。正當我與幾位家長最沮喪的時候,在土庫教友主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源順芝麻觀光油廠負責人吳武雄先生的引薦下,促成利用天主教土庫教堂附屬幼稚園之閒置校舍,設置華聖啟能發展中心。

      民國七十四年立案為博愛托兒所由聖母聖心修女會主責並協助托兒所營運,適時提供鄰里貧困家庭孩子的需求;春風化雨40載後,伴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繁榮以及家庭結構的轉變;教堂司鐸和教友們思考著未來『博愛托兒所』下一個階段對於社會上我們可以提供的服務。

      天主保祐,看似人生中不可能會交錯的平行線,卻有了交集,家長們在無意之間瞭解了土庫天主教堂-中華殉道聖人堂附設博愛托兒所當時正籌備轉型之際,我與家長們積極拜訪吳武雄教友(主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吳老闆本人覺得很驚訝著,恰好正要繼續做某項社會福利工作,似乎是天主的旨意-讓我把祂的計劃與理念帶來教會來。

       自籌備到立案完成為期二年,於92年4月成立了「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嘉義教區附設雲林縣私立華聖啟能發展中心」為縣內第一所合法立案身心障礙者收容機構,但這樣的成果並不代表工作就告一段落。如何在農業首都的雲林縣為這些孩子找尋認同的企業與合適的工作機會,終於找到有意願的工廠願意讓這些孩子參與,但沒有交通工具如何到達工作地點。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我們奔走各界善心人士與團體籌購一部九人座交通車,協助孩子發展工作機會終於完成,也讓許多的孩子免去遠赴他鄉接受安置以及家屬長途探視的交通問題,在這裡讓他們可以重新學習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技藝陶冶。

       雖然找到安置的地方,但50年老舊的房舍每當外頭下大雨屋內便是下小雨的窘境與評鑑委員的一語「這些孩子已經很可憐了怎麼還讓他們住這般的房子」,一個新的「家」的構圖即在王素珠的腦海中印烙著。因為剛成立不久如何讓更多人認識「華聖」除了節流務必開源。

      接踵而來的是入住孩子越來越多,有些父母本身也是身心障礙者或兄弟姊妹各自成家、雙親年邁也無法照料,住宿的需求問題浮現出來,舊房舍的問題未解決。於是我們爭取內政部試辦「成年心智障礙者社區居住與生活服務試辦計畫」,於93年11月提供社區居住讓家屬申請住宿機會,使得家庭無法照料的及有工作能力的孩子在社區適應、融入社區,學習獨立生活。原是平凡的母親,遇到自己兒子的安置場所,能夠突破超越她原本軟弱的身軀而發動籌設啟智中心,為這些智能障礙者來建置一個家園,能更上一層樓本是日托中心,努力籌款建築一棟住宿的「家」(雲林縣內的第一家住宿機構)。

        經過九年的努力透過各界善心人士的捐款與內政部的補助款,腦海中的「家」終於要動土了,但又因為土庫地質的問題在地基的工程款又需增加一千萬,原本以為已籌足的款項卻再度陷入困境,生產時所導致的-腸沾黏也因此再度復發。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絕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為讓工程順利進行,不能因此而沮喪於是積極的向國內大企業送計畫書,等待約一個多月,終於有一家企業願意捐助。在許多恩人、家長的期盼下「華聖家園」大樓終於在102年1月份落成,將可受惠縣內近百個家庭。